【宮商角徵羽】
正在熱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取得了“現象級”的成功。影片中,大量中國非遺元素的巧妙化用,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魅力。毫無疑問,哪吒故事本身是非遺,哪吒造型、人物服飾,以及場景布置當中的民間美術元素也是非遺,而非遺音樂的編創(chuàng)使用更是可圈可點。
該片配樂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戲曲元素與西方現代音樂融合,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獨特的聽覺體驗,為中國動畫電影音樂開辟了一條新的發(fā)展思路。
該片的音樂主創(chuàng)朱蕓編、楊芮、阿鯤與導演餃子密切合作,深挖各角色的性格及影片的敘事結構,從哪吒故事與傳統(tǒng)音樂之間的“靈犀”相通點切入,為這部動畫電影創(chuàng)作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配樂。音樂人朱蕓編自幼學習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二胡,并有較高的演奏技巧,為《竊聽風云3》等不少經典電影錄制過二胡演奏部分。他曾在英國學習現代音樂制作,這種跨文化的學習經歷使他善于運用現代音樂手法重新詮釋傳統(tǒng)音樂元素,在《哪吒2》中創(chuàng)作出既具有東方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音樂作品。
在影片配樂中,能見到不少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身影。嗩吶的俏皮、二胡的哀婉、笛子的清亮、古箏的悠揚,這些傳統(tǒng)樂器的音色與現代交響樂、電子音樂既形成鮮明對比,又奇妙地和諧共存。傳統(tǒng)民樂、戲曲元素與西方現代音樂元素的結合讓影片的人物情感表達更加細膩動人,也為影片注入了濃濃的中國韻味。例如,輕盈詼諧的民樂常常與太乙真人同時出現,加之他的四川方言,活靈活現地刻畫出既正直又不乏幽默感的人物性格。從海外市場的反應看,影片當中無處不在的東方神韻打動了西方觀眾的心,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又一成功案例。
除了引入傳統(tǒng)民樂,《哪吒2》還巧妙運用了傳統(tǒng)戲曲和曲藝的元素,如京劇文武場的鑼鼓、嗩吶,以及戲曲的唱腔和念白等。影片一開始,陳塘關的熱鬧場景,配樂就具有濃濃的京劇味,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調。除了戲曲音樂外,在動作的設計上,哪吒的形象與京劇武生有很多不謀而合的地方,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現的經典“亮相”。在片尾曲中,楊芮還加入了煙火氣十足的天津快板,非常貼合影片無處不在的中國式幽默。
影片對侗族大歌的使用,更是讓觀眾眼前一亮。侗族大歌早在春秋時期便已產生,音樂風格具有一種神秘感。影片寶蓮盛開的橋段,楊芮反復琢磨,為了體現東方神話的意味,特地到貴州邀請侗族女聲合唱團演唱。這種原始又圣潔的音色,讓觀眾感受到遠古東方的神秘。
影片中,不少配樂“中西合璧”,使音樂更具活力,更貼合潮流,深受年輕人喜愛。例如,在土撥鼠熬藥的片段,配樂的節(jié)奏韻律透著些許非洲民族音樂色彩,三弦和長號的結合,為此場景賦予奇幻的色彩。民族音樂與重金屬搖滾樂的結合也讓人眼前一亮,烘托了影片的兩位主角——哪吒與敖丙的人物形象,生動展現了哪吒叛逆的性格。哪吒與敖丙化為“冰與火”結合后,出現的幾個電吉他和弦,非常符合他們天不怕、地不怕,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形象。無獨有偶,龍族間打斗的配樂,似乎是對《碟中諜》經典配樂的致敬,讓此橋段極具英氣。
在宏大場面的刻畫中,傳統(tǒng)民樂與西方交響樂團的結合,可謂是這部具有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動畫影片專屬的“中國制造”——八個嗩吶吹出中國風的主旋律,配上管弦樂的烘托,氣勢讓人為之一振,深切感受到勇于抗爭、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本色。
《哪吒之魔童鬧?!返脑瓌?chuàng)音樂證明,非遺與現當代音樂的融合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需要創(chuàng)作者對多種藝術風格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縱觀中國現當代音樂作品,從古代音樂、戲曲、曲藝到民間音樂,非遺一直是現當代作曲家們的創(chuàng)作源泉。
其中,京劇元素深受作曲家們的偏愛。作曲家們常用西方的樂器來模仿京劇的唱腔,如中國近現代音樂家賀綠汀和當代作曲家王西麟均在他們的交響樂和室內樂中結合西方作曲法,模仿過“西皮”和“二黃”的唱腔。張朝的鋼琴獨奏曲《皮黃》,不但運用鋼琴的演奏特點,生動模仿“西皮”和“二黃”的旋律特性,還巧妙地運用裝飾音、八度等,模仿了京劇的唱腔及板式。作曲家陳其鋼也偏愛京劇,除了在他創(chuàng)作的膾炙人口的奧運會主題曲《北京歡迎你》中能聽到京劇元素,他的鋼琴獨奏作品《京劇瞬間》更是展現了多種音樂元素的融合。他把京劇元素與法國的音樂元素、先鋒的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相結合,不但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而且對鋼琴演奏技法也是一種探索和創(chuàng)新?!?0后”作曲家王阿毛創(chuàng)作的《生、旦、凈、末、丑》中,以京劇配樂中的“過門”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靈感,每一個樂章的形象均源于京劇中不同的角色,這些京劇元素又與西方回旋曲曲式相結合,給了京劇一種全新的展現方式。
不管是在電影《哪吒2》的配樂中,還是在中國現當代其他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都常出現民間音樂、傳統(tǒng)戲曲、曲藝等的身影。如何創(chuàng)新演繹、創(chuàng)造性編排非遺音樂,使其更符合現代審美,是我們需要繼續(xù)思考的話題。
(作者:劉加民,系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副主任;沈冰,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
北疆新聞 | 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媒體平臺,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新華報業(yè)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