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書法博物館。烏海市委宣傳部提供
市民在社區(qū)文化中心練習書法。光明日報記者 郭俊鋒攝
烏?!包S河泥娃”傳承人張勇在制作泥娃。光明日報記者 郭俊鋒攝
俯瞰美麗烏海。烏海市委宣傳部提供
當地的小學生在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烏海市委宣傳部提供
【時代記錄】
烏海市,地處黃河上游,素有“黃河明珠”的美譽,是甘德爾山下的一座小城,因煤而興、因煤而建。如今這里踏著新時代的節(jié)拍,立足煤、延伸煤、跨越煤,開啟了神奇的變幻之旅。
“1958年第一批建設者來這里后,烏海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曾經的‘烏金之?!兂闪四銜#F在這里還流傳著‘家中無字畫,不是烏海人’的說法?!睘鹾J袨踹_廣播電視服務工作站站長趙曦是土生土長的烏海人,他自豪地告訴記者,烏達區(qū)先有礦、后建區(qū),雖是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城區(qū),但書法成了人們的生活之樂、文化之魂。
“九曲黃河躍錦鯉,滿城盡是染毫人”。2008年9月,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烏海市為“中國書法城”。因勢利導,烏海市開展書法進企業(yè)、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qū)、進軍營等“書法五進”活動,掀起全民書法熱潮。目前,烏海市各級書法家協會會員達2000余人,參與書法活動的愛好者已超萬人。
烏海被壯闊的黃河“幾字彎”深情攬入懷中,如今已成長為“黃河明珠”。
黃河岸畔西北民居風格的農家院錯落有致,非遺、剪紙、沙書展覽館、民俗館漸次陳列。在海南區(qū)巴音陶亥鎮(zhèn)賽汗烏素村的“黃河石彩繪”創(chuàng)作基地,“黃河石壁畫”創(chuàng)作者魯婷正向游客介紹手中的彩繪石。
內斂安靜的“有愚”、長發(fā)飄飄的“九曲”、瞪眼齜牙的“八怪”、貌如蓮花的“鰱喜”……色如行云,線走流水,形貌精美,黃河的故事被魯婷巧妙繪制在不起眼的黃河石上,成為一件件惟妙惟肖的藝術佳作。
“這些彩繪作品是以石頭天然的造型為基礎,借黃河石的色彩、造型、紋理,結合潑墨造型和工筆技法創(chuàng)作出來的?!濒旀谜f。
“黃河不僅是一條自然的河流,也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之河,是我們文化的根脈?!蔽幕瘜W者、黃河文化研究者、內蒙古自治區(qū)政協智庫專家王闊海介紹,“黃河烏海段全長105公里,其文化古樸盎然、彌足珍貴,是烏海人民進行書法、繪畫等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p>
城,所以盛民也。烏海曾因地處三大沙漠而干燥少雨、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今日烏海以文化為紐,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奮斗者前來建設與定居。
“我原是內蒙古磴口縣地毯廠的一名圖案設計員,烏海濃濃的文化氛圍吸引著我,所以遷居到這里。”在掛毯織造傳習所,王中耀熟練地剪裁著掛毯上的織線,向記者講述起自己的故事,“烏海的遠古遺跡與現代生產的變遷帶給我源源不斷的靈感,我不僅創(chuàng)作了《烏海滄海桑田圖》《太陽神禮贊》《鯤鵬扶搖圖》等掛毯作品,還專門成立了公司進行掛毯生產?!?/p>
2014年,王中耀被評為掛毯織造非遺技藝自治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擁有設計繪圖、毛紗染色、編織栽絨、穿修整理直至成品的整套技術。
手腕輕移,烙鐵在紙上細微移動,畫作上牛的肌理紋路便一點點呈現,栩栩如生……在海勃灣區(qū)林蔭街道海馨社區(qū)的非遺活動室,燙畫藝人胡峰正用烙筆創(chuàng)作燙畫,并為居民講授制作方法。
“從花鳥魚蟲到歷史人物,從黨的歷史到時代主題,我想把筆觸落在生活中、落在時代里。”胡峰告訴記者。
從塞外戈壁到“大漠湖城”,從烏金閃爍到墨韻飄香,墨與紙的碰撞中寄托著烏海人民的無限情懷。百里黃河穿市而過,在烏海播撒了一顆文化的種子;今日烏海以文興市,續(xù)寫樸雅的歷史文脈,構筑起一幅“大漠湖城·美麗烏?!钡膲衙缊D景。
(光明日報記者 李 菲 閆 槿 劉瑞一)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