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我家開始建第一處屬于自己的住房。父親在建筑圖紙上勾勾畫畫,母親計算著手中為數(shù)不多的存款,算計著怎樣建設3間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子。建房這件大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差些錢怎么解決?父親說,能自己干的咱就自己干,吃苦怕什么呢?就算再吃幾年苦,也值得。母親感傷卻又充滿奉獻者的激情,在她浪漫的語調中,我仿佛看到兩只燕子一次次在風雨里匆忙往返,只為了給它們的孩子建一個嶄新又堅固的城堡,一個被稱作“家”的愛巢。
這是他們第一次自己建房,這之前,我們一直住在工廠家屬院。
家屬院是由工廠宿舍改造成的,緊挨著廠區(qū)西墻,每家兩間紅磚小屋,一處不大的院子。這些家屬院有些年頭了,家家屋頂用石棉瓦做蓋,人口多的,就在院子里用石棉瓦搭間棚子,能住人也能做廚房。每日三餐時分,家家都在院子里點起柴油爐子煮飯,家屬院上空就飄蕩著柴油混合米飯的獨特氣味。
現(xiàn)在想來,如果把當時的縣城分成3份,城西是大片農業(yè)用地和農村民房,城中安置著學校、商場、醫(yī)院和機關單位,城東則幾乎被工廠占領。軋鋼廠、農機廠、石棉瓦廠、化肥廠、服裝廠、木器廠……每個廠前面都冠以國營兩字,每個廠的工人都穿著統(tǒng)一的工作服進出。工作服款式大致相同,深藍或淺灰色卡其布做成寬松的尼克服樣式,衣服下部一邊綴一只碩大的口袋。想要分辨是哪個廠的,就要看胸前用紅色、綠色、白色絲線繡的廠名了。
我們這些七八歲的孩子,樂趣在于放學后通過某戶人家的屋頂,爬上化肥廠家屬院最高的那面圍墻,耷拉著腿坐在上面。我坐在高高的圍墻上等待,不看圍墻后面那條奔涌的大河,專愛看路兩側的工廠。等到下班的鈴聲響起,那些工廠好像商量好了一般,大門齊刷刷打開,穿著各色工作服的工人們涌出各個工廠的大門,猶如一條條支流,在縣城唯一一條柏油馬路上匯聚,匯聚成一條奔涌的人河。這樣一條人河沿著縣城的主動脈流動,又在逐漸深入城中腹地時,再次分解成很多條細細的毛細血管,浸入縣城各處,流進每一戶家庭。
后來,經政策允許,縣里專門在城西規(guī)劃出一片廢棄地作為宅基地,由企業(yè)統(tǒng)一購買、個人自建。那時候,建一所新房子,是多少人的夢想啊。而一所代表著家與愛的房子,怎么能不用最好的材料呢?思量再三,父親拍板決定:用馬牌水泥!
馬牌水泥,是唐山啟新水泥廠的名牌產品,是那個年代有錢也難買到的商品。但這些困難,絲毫沒能撼動父親的決心。幾天后的一個清晨,父親換上一件半新的藍色工作服。他要去啟新水泥廠求朋友,買馬牌水泥,用來蓋我們的新房。
清晨的陽光灑在父親的身上,我在陽光中揮手,看著那個壯志滿滿的身影消失在街角。我心中雀躍,難以自已,忍不住喊道:“我們要住新房子了!”
那一天,一直等到晚上,才看到父親借用汽車修理廠的一輛小雙排汽車拉回了幾袋水泥。據(jù)說買水泥的人排成了長隊,還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幸好他的朋友給他勻了點“掃地灰”,就是水泥裝罐時散落在地面上、被人掃起又收集起來的散灰,多少摻了些地面的土。但不會影響房子的堅固,而且價錢低一些。
房子蓋成了。四周的墻還沒刷白,裸露著的水泥,灰色中泛著一層淡淡的青。手摸上去并不粗糙,是光滑的,光滑到令我懷疑這堵墻并非用磚石壘砌而成,而是天生就矗立在這里,是從這塊土里完美長出來的。
那段時間,一切仿佛都在變化,新的事物也如我們的新房子一樣不斷從大地上長出來。就在我們搬進新房后不久,縣城建起了一座國營水泥廠,那些紅磚和青磚墻上黃泥壘砌的斑駁,最終被一層青灰色的水泥抹平、覆蓋。突然有一天,從某個角落里傳來挖掘機嗡嗡的聲音,像有一只大手掀開了一頁書,新的圖畫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最早是物資公司家屬院被拆,接著是木器廠家屬院、農機廠家屬院……新房子一棟棟拔地而起。這些鋼筋鐵骨中必不可少、備受重視的黏合劑,便是水泥。當水泥與沙子混合,沿著房屋的鋼筋脊梁流動,最后緊緊相擁,銅墻鐵壁便鑄成了,再大的風雨也不怕。
那年從啟新水泥廠買了水泥回來后,父親像受到什么力量牽引一般,不顧家人反對,從技術員扎堆的農研所,調到了粉塵飛揚的國營水泥廠擔任工程師。從此,他的工作服由藍色變成了深綠色,他的頭發(fā)也從黑色變成灰白。他晝夜研究圖紙、鉆窯攀塔、測量試驗,終于成為小城里有名的水泥工程師。
我從未問過父親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他也從來不說。后來我想,何須說呢?也許父親覺得,讓縣水泥廠也煉造出和馬牌一樣的水泥,是一個技術員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吧。
不久前,我?guī)Ц赣H到唐山啟新水泥廠原址參觀,現(xiàn)在這里已經改造成為中國水泥工業(yè)博物館。滿墻指針停駐的儀表、生產車間遺留的水泥旋窯,都是父親十分熟悉的。如今它們靜默著,在舊夢里沉睡。老水泥工程師的手擦拭著它們的銹跡和灰塵,動作那樣輕,仿佛在撫摸同樣年老的自己,以及那一段逝去的歲月。
如今,水泥早已成為常見的建筑材料。各地都有水泥廠,成熟的工藝鍛造的全是高品質水泥,再沒有人會為了買幾袋水泥徹夜排隊等候了。父親喃喃自語:“還好留下來一些,還好能被更多的人看到,這樣就不會丟失?!蔽椅樟宋账氖?,很想對他說:“是的,父親,被歷史銘記的,永遠都不會消失?!?/P>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1日 20 版)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wǎng)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wǎng)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wǎng)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wǎng)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wǎng)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