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團結奮斗,向著更美好的春天進發(fā)——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閉幕側記
新華社記者高蕾
三月的北京,迎春吐蕊,萬象更新。
10日上午,來自34個界別的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再次會聚人民大會堂,出席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閉幕會。
人群中,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徐坤委員一邊拾級而上,一邊回憶著幾天前在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同大家共商教育大計的場景。
“‘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這是總書記對我們教育領域委員的殷切期望?!毙炖け硎?,將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同時深調研、謀良策,推動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競相涌現。
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第三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正在進行。
從推動三江源頭重現千湖勝景的長久堅守,到助力提升基層醫(yī)療服務能力的暖心幫扶,再到“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一國兩制”故事……來自不同界別、不同領域的9位委員生動講述履職經歷,展現政協委員時代風采。
“大會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民主的濃厚氛圍和團結的澎湃力量?!苯魇∩鐣髁x學院副院長吳鋒剛委員的話,代表了廣大政協委員的共同感受。
這是一次高舉旗幟、凝心聚力的大會:大會期間,中央領導同志到現場聽取大會發(fā)言,參加委員聯組討論;委員們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發(fā)表的重要講話;28位委員登上“協商民主的講壇”,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進行大會發(fā)言;3場“委員通道”傳遞政協“好聲音”……
這是一次求真務實、團結奮進的大會: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應邀列席旁聽開幕會和大會發(fā)言110余人次;160余位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到小組會議,聽取委員對相關報告的討論情況;大會共收到提案5890件,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各領域……
堅持發(fā)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fā)力,委員們緊扣中心任務履職盡責,充分展現人民政協的顯著政治優(yōu)勢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蓬勃生機活力。
上午9時,閉幕會開始。
習近平總書記步入會場,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主席臺就座。
主席臺帷幕正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高懸,在兩側紅旗映襯下格外醒目。
關于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于提案工作情況報告的決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大會政治決議逐一通過。掌聲在會場響起,共識在委員心中凝聚。
“在聚焦‘國之大者’和民之關切的高質量協商、高水平建言中更好服務大局、促進團結”;
“多做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在協商中出辦法、出共識、出感情、出團結”……
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的講話,表達了人民政協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堅定決心。
“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推進到哪里,人民政協就要把人心、共識、智慧、力量凝聚到哪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韓保江委員說,要緊緊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等深入調研、獻策出招,為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guī)劃目標任務、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獻智獻力。
上午9時30分許,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勝利閉幕。委員們走出會場,步履堅定。
向新而行,活力無限——
“在發(fā)展人工智能方面,我國人才、技術、市場等優(yōu)勢顯著?!敝袊茖W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委員說,未來在國家政策牽引下、在各方同心推動下,人工智能將更好地賦能千行百業(yè)。
同心逐夢,自信豪邁——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星燦委員表示,要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助力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民族“精氣神”。
人流里,中外媒體記者采訪正忙,全過程人民民主故事向世界傳播。
“中國在鄉(xiāng)村振興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令拉美地區(qū)印象深刻,中國在不同階段所取得的經濟成果備受矚目?!蓖高^兩會之“窗”,中國的民主故事和發(fā)展奇跡給巴西勞動者電視臺記者毛路留下深刻印象。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
天安門廣場上,新疆互聯網界聯合會副會長海尼扎提·托呼提委員忙著用短視頻記錄自己參加政協閉幕會的收獲和感悟。“我要用手中的鏡頭展示好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引導大伙兒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合力共創(chuàng)更美好的生活?!?/p>
人民的殿堂紅旗獵獵,委員們滿懷信心與豪情,在無限春光里大步向前。
北疆新聞 | 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媒體平臺,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新華報業(yè)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