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秦長城之巔,任耳畔輕風掠過,腦海中可曾浮現(xiàn)昔日的金戈鐵馬,鼓角爭鳴?
遙想當年,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筑亭障以逐戎人”,可曾想到兩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長城內(nèi)外早已一片安定和平。
……
□新華融媒、北疆新聞網(wǎng)、北疆新聞APP、北疆云消息 內(nèi)蒙古商報記者 張偉
2022年8月—9月,一場以“行走秦長城”為主題的徒步考察活動,在內(nèi)蒙古固陽縣境內(nèi)的秦長城全段進行。
“行走秦長城”活動啟動 記者 張偉攝影
考察團隊在天盛成段秦長城考察 記者 張偉攝影
早期秦長城的典型代表
“固陽秦長城是我國早期長城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個亮點?!薄_哲文
張文平,內(nèi)蒙古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歷史學博士,長期從事田野考古工作,對固陽秦長城有著深入的研究。在他的眼中,固陽縣境內(nèi)的秦長城,是中國秦長城中保存最好的部分。
在西斗鋪鎮(zhèn)份子塔秦長城上,張文平指著身后一個石頭墩問眾人“知道這是什么嗎?”
張文平(左一)在份子塔秦長城 賀信攝影
張文平繼而自我回答:“這叫積薪垛,平常士兵會在上面兒堆一些干草塊兒,倘若匈奴人打過來,士兵就會將干草點燃,遠處的士兵根據(jù)干草點燃的數(shù)量,確定匈奴人數(shù)的多少。積薪垛起的作用,與烽燧相同。”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記載中提到的“亭障”,與眼前的烽燧又有何聯(lián)系呢?
張文平解釋道,考古學上一般把秦、漢時期的這種烽火臺叫做烽燧。烽燧的建筑術語叫亭,而障城通常是侯官的駐扎地,烽燧和障城統(tǒng)稱為“亭障”,這在當時,是一套完整的軍事體系,和墻體一起,就是我們所見到的長城。
“固陽秦長城我來過多次。從整個中國的秦、漢長城來講,東起內(nèi)蒙古的通遼、赤峰,西到內(nèi)蒙古的阿拉善,再往西到河西走廊,都有秦、漢長城分布。”張文平認為,“秦、漢長城分布線路如此之長,都不及固陽秦長城雄偉,固陽秦長城是最雄偉的,最值得大家來參觀的,最值得大家來做深入研究的?!?/p>
空中俯瞰秦長城康圖溝段 記者 張偉攝影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包頭市著名地方歷史文化學者方金良。
方金良在工作之余,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了徒步探訪和研究包頭的歷史和文化中,先后出版了《老方帶你游包頭》《行走包頭》《古墻、古城、古道》《陰山尋蹤》《九峰山》等多部著作。
空中俯瞰秦長城天盛成段 記者 張偉攝影
方金良介紹,固陽秦長城保存較為完好的點段有銀號鎮(zhèn)天盛成長城、金山鎮(zhèn)康圖溝長城、西斗鋪段長城。長城墻體雄偉,烽燧高大,氣勢磅礴。其中,康圖溝段秦長城城墻外側高5米,內(nèi)側高2米,頂寬2.8米,底寬3.1米。我國著名建筑學家、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曾說:“我們確認該長城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修筑的,而且是我國現(xiàn)存至今秦代長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固陽秦長城是我國早期長城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個亮點”。
障城密集突顯位置之重
“固陽秦長城中有5座障城,3座位于銀號鎮(zhèn),這充分說明這一段落的重要性?!薄浇鹆?/span>
方金良認為,在銀號鎮(zhèn)東西約三十公里的秦長城,建起3座障城,足見此處當年防御任務之重。
障城既是阻擋也是保障。銀號鎮(zhèn)段秦長城是固陽秦長城中重要的段落,此段墻體有的為石頭壘砌,有的為土石混筑,有的為土墻夯筑。
這3座障城中,位于最東端的是長發(fā)城障城。
空中俯瞰長發(fā)城障城 記者 張偉攝影
長發(fā)城障城,位于長發(fā)城村東北1.5公里河槽南一高地上,邊長約三四百米,城墻夯土修筑,墻體斷續(xù)相連。城內(nèi)秦磚漢瓦、陶制盆罐殘片、房屋斷壁殘垣隨處可見。城內(nèi)西北角還有一長方形內(nèi)城(子城)。東西長60米,南北長70米,墻基寬14米,頂寬3米,南面有開設城門的豁口。內(nèi)城突兀雄踞,與大城構成回字形城中城。
坐在長發(fā)城子城中心回望歷史 記者 張偉攝影
方金良帶眾人走進子城的中心位置席地而坐,“我自身感覺特別地安靜,特別地安全,這種感受特別好。我們是坐在當年的指揮機關,遙想當年將士們戍守邊疆,心中全是感慨?!?/p>
方金良認為,這種筑有子城的城垣,是西漢時期在北邊設郡縣時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城式形制。
方金良介紹長發(fā)城障城的城式形制 記者 張偉攝影
長發(fā)城障城所處的位置屬東西交通要沖,既是屯守險要,也是傳遞信息的重要驛站。由此可見,長發(fā)城障城在秦漢王朝的北疆防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但遺憾的是,在歷史的文獻中,未曾留下關于長發(fā)城的點滴記載。
位于銀號鎮(zhèn)三份子村南一公里一處叫城梁的地方,即是三份子障城。這處城址現(xiàn)已變?yōu)檗r(nóng)田,輪廓很難辨別了。但據(jù)考古記載,三份子障城呈長方形,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50米,北墻及秦長城,土墻夯筑,基寬15米,頂寬3.5米。城內(nèi)文化層厚1.5米,城西北建一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的小城。城內(nèi)有大量的建筑構件和陶器殘片。
方金良分析認為,這座障城十分重要,古城地處河谷地帶,雄據(jù)于高臺地上,視野開闊,城南是昆都侖河上游,城西北一條大河從達茂草原蜿蜒而來匯入石門水,河谷兩岸兩山對峙,為古城屏障,可容大隊人馬往來于大漠南北。而古城居于咽喉要沖之地,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二是古城周邊土地肥沃,平坦連片,地上地下水資源豐富,有發(fā)展農(nóng)耕業(yè)得天獨厚的條件。三是古城內(nèi)及周邊有大量的建筑構件和陶器殘片,以及古代生活垃圾,方金良還撿拾到“大泉五十”等東漢時期的錢幣。豐富的文物遺存說明這座古城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
空中俯瞰碾坊障城 記者 張偉攝影
從固陽銀號鎮(zhèn)向東行5公里,便是碾坊村,碾坊障城便坐落于村西的高地上。這座障城呈正方形,城墻邊長約300米,殘高4米,寬8米,西墻、南墻各開一寬11米城門。城墻保存較好,地表可見少量瓦及陶器殘片。
固陽縣境內(nèi)的古城,由于大多為黃土夯筑,隨著歷史歲月的洗禮而消失了。碾坊古城是至今仍能判斷出原貌的古城遺址之一,在古城墻行走,仍可以感受到古城當年的恢弘氣勢。
復雜地質環(huán)境凝聚古人智慧
“這是固陽秦長城沿線最高最大的一座烽火臺,這么大的一座烽火臺,它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薄獜埡1?/span>
沿著銀號鎮(zhèn)段長城繼續(xù)西行,就來到了秦長城天盛成段。
包頭著名考古專家、包頭博物館館長張海斌,對這段長城有著更深入的解讀。
張海斌介紹長城如何“跨越”大水溝 記者 張偉攝影
張海斌指著身后長城之間的溝谷說:“這條溝叫大水溝。這段長城是用花崗巖筑的,花崗巖的表面比較粗糙,上面長了很多苔蘚,時間長的苔蘚變成了紅色,新長的苔蘚是綠色的。色彩斑斕的苔蘚附著在花崗巖堆砌的長城之上,特別美?!睆埡1蟊硎?,畫家也很難調出這些斑斕的色彩,這就是自然的顏色,帶給人們無限遐想。
大水溝溝谷現(xiàn)狀 記者 張偉攝影
那么長城是如何跨越大水溝的呢?
張海斌說,我們一直在研究這件事。這幾年我們在長城調查的過程中,看到了一些現(xiàn)象,比如《漢書·匈奴傳》載,漢元帝時群臣議論罷塞之事,郎中侯應上書:‘起塞以來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巖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據(jù)此分析,秦長城在跨越大水溝時,石砌長城在谷底呈倒寫的“八”字狀緩沖水流,在水門處設水障,無敵情時可把水障抬起,有敵情時把水障放下以御外敵。
長城在此段依山而建,沿線的排水設施顯得尤為重要。張海斌介紹,“每隔一段距離,比如經(jīng)過山谷的地段,就會修一個小一點的水門,專門解決排水的問題。”
空中俯瞰固陽秦長城沿線最高最大的烽火臺 記者 張偉攝影
在天盛成段,除了依托獨特地貌壘砌的長城墻體,還有一座堪稱“固陽秦長城之最”的烽火臺,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固陽秦長城沿線最高最大的烽火臺 記者 張偉攝影
“這座烽火臺因歷經(jīng)歲月侵蝕,已經(jīng)坍塌了。我們用坍塌下來的石頭進行修復,基本恢復了原狀。這座烽火臺有五六米高,是固陽秦長城沿線最高最大的一座烽火臺。站在長城上,可以俯瞰陰山南北。這么大一座烽火臺,它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年一定投入了相當大的成本?!睆埡1笳f。
文物保護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是旁觀者
“文物保護對于每個人來說都不是旁觀者,而是要積極地參與進去?!薄罟?jié)
說起與長城結緣,當時19歲(1985年)的李節(jié),是看了翦伯贊的《內(nèi)蒙訪古》這本書后,被書中“石門水”、“光祿城”等描述深深吸引。“書中說‘昆都侖河就是古代的石門水’,我當時就住在昆都侖河的東岸,第二天就去了翦伯贊書中提到的城址,也就是現(xiàn)在昆侖河口那個東障城。在那兒看到很多瓦片、陶片,之前從來沒有見過,到處都是。我撿了幾片回來問父母,父母也說沒有見過。我想這就是翦伯贊書中提到的繩紋陶片吧。”李節(jié)憑著當時粗淺的認識對此判斷。
李節(jié)的判斷是對的。此后,他沿著村邊兒的長城一直往東走,隨著了解越來越深入,李節(jié)對長城越來越迷戀。
保護秦長城,李節(jié)一直在路上 記者 張偉攝影
從認識長城,到了解長城,到保護長城,一路走來,一晃已經(jīng)過去了三十多年。作為包頭供熱系統(tǒng)的一名職工,李節(jié)在工作之余,自費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范圍內(nèi)的古長城、古城遺跡進行實地探訪研究,并為保護長城而奔走。
“比如有的地方在長城上種樹,種樹本身是好事,但在長城上種樹,就破壞了長城城體,好事就變成了壞事?!崩罟?jié)為此經(jīng)常向地方文物保護部門甚至自治區(qū)和國家文物局進行反映。
“文物保護對于每個人來說都不是旁觀者,而是要積極地參與進去?!睘榇?,李節(jié)、黃翔、梁堅等長城志愿者,向文物管理部門提出立長城保護碑(保護牌)的建議?!傲⒘吮Wo碑,會讓村民進一步認識長城的保護范圍。不立碑就等于對長城保護的放棄,這是一個認識的問題。我盡量跟他們多方面交流,目的是要讓他們重視這個問題,尤其是經(jīng)過村莊的長城,立了保護碑或保護牌后,還要跟村主任交流,讓村主任在開村民大會時,重點講長城保護的事情。村民們知曉后,一般是不會再鏟挖長城的?!?/p>
除了身體力行保護長城,李節(jié)現(xiàn)在還在做著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向青少年開展長城文化的宣傳和普及。李節(jié)說,要讓更多的年輕人都來了解身邊的長城,從小愛護長城,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長城保護的行列中來。
把固陽的名片保護好傳承好
“固陽秦長城,是固陽的一張名片,也是國家的一張名片,要好好保護和傳承下去?!薄浜推?/span>
像李節(jié)一樣對長城如癡如醉的,還有落和平。
2004年,固陽縣第一次開始修復長城,偶然的機會,落和平被聘為臨時司機。
落和平每天開著一輛微型客貨車給工地送給養(yǎng)。送完之后,閑來無事,就上山看長城修復,聽時任包頭市文物管理處處長的張海斌老師講長城的故事。
落和平用腳步“丈量”秦長城 記者 張偉攝影
“當時只知道康圖溝這一段秦長城?!甭浜推秸f,到了2006年,包頭啟動長城資源調查,落和平繼續(xù)以臨時工的身份,負責給調查隊開車。開車之余,落和平也慢慢參與到長城資源調查工作中,幫隊員們打打下手。就這樣,畫圖、照相等工作都學會了,很多烽燧、障城等專業(yè)術語也慢慢懂了。
“第一次長城資源調查,起碼有一半長城,我都走過了?!甭浜推秸f。
隨著對長城的了解越來越深入,落和平對這項工作也越發(fā)喜愛。
“包頭市經(jīng)常組織長城保護相關的培訓,剛開始真的聽不懂。隨著參與的逐漸深入,慢慢地,懂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了。后來還專門從市里借閱一些長城有關的資料學習?!遍L城資源調查結束后,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又開始了,落和平再次參與其中。很多人不理解落和平,覺得他有點“傻”,一個月只掙千八百塊錢,不值得這么辛苦,落和平自己卻樂在其中。每當有人向他咨詢秦長城的有關問題,他解答完時,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也是他日復一日堅持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是又開車,又干普查,固陽縣5025平方公里,我基本上走了一遍,除了長城以外的不可移動文物、遺址、墓葬等,也全走遍了。而且這些文物的GPS都是我打的,所以我對每個遺址的印象都特別深?!?/p>
落和平的辛勤付出沒有白費。2007年,落和平等15位長城保護員在全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表彰大會上,獲得全國優(yōu)秀長城保護員“文物保護特別獎”。
2015年,落和平被任命為固陽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現(xiàn)為固陽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
“有時候挺委屈的,干了很多活兒,每月掙那么一點錢,養(yǎng)家糊口都不夠,與付出不成正比。中途動搖過,但一直沒放棄,咬咬牙也就過來了?!?/p>
回想起當年的堅持,落和平說,這都是源于他對長城的熱愛。
“我對長城的感情,就像對待生命一樣去愛護她?!?/p>
在他的影響之下,姑娘去年高考的報考方向,選擇的是考古學專業(yè)。
“我知道這其中的苦處,個人干的工作個人知道其中的苦?!甭浜推秸f,去年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不招考古學專業(yè)學生,姑娘想選擇黑龍江大學,但落和平又不想讓姑娘離家那么遠?!昂髞韴罂剂藘?nèi)蒙古師范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下一步考研的方向,依然會選擇考古學專業(yè)?!闭劶按颂?,落和平的眼中閃動著點點淚光,那是慈父眼中的不舍與欣慰。
從事文物工作,特別辛苦,無論嚴寒酷暑,都必須得到野外實地考察。但在這辛苦的過程中,也能帶來很多快樂,比如揀到一塊帶紋飾的陶片,也會令落和平興奮不已。
“文物這個東西,一旦損毀,無論你如何修復,都不再是原來的東西。保護,真的特別有必要?!?/p>
落和平呼吁要將固陽秦長城這張名片保護和傳承好 記者 張偉攝影
落和平說:“固陽秦長城,是固陽的一張名片,也是國家的一張名片,要好好保護和傳承下去。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了解秦長城,熱愛秦長城,一起來保護秦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各民族碰撞與融合的舞臺
“長城之所以偉大,一是其為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二是其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和追求和平的文化血脈。”——董耀會
從古至今,關于修長城到底有沒有用的話題,一直爭論不休。
內(nèi)蒙古博物院副院長張文平認為,長城的防御之下,讓整個文明不斷地發(fā)展壯大,游牧民族即使突破長城防線,最后也是融入了華夏文明之中,而不是摧毀華夏文明,這就是長城的重要作用。
“我們有陰山山脈,有燕山山脈,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屏障,這道屏障在涵養(yǎng)華夏文明,同時讓游牧文化慢慢地融入到我們?nèi)A夏文明當中,這個就是長城的作用,也是陰山山脈和燕山山脈的作用。”張文平說。
固陽秦長城是秦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者。著名地方歷史文化學者方金良認為,我們不能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理解當年人們的生產(chǎn)力,他的生產(chǎn)力達到那樣一個狀態(tài),那個狀態(tài)就是當時先進生產(chǎn)力的集中體現(xiàn)。古人對長城線路的選擇、勘測,以及長城修建中的一些小細節(jié),都將一個民族的勤勞、智慧、分工協(xié)作表達得淋漓盡致,因此,長城是一個偉大的系統(tǒng)工程。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中國旅游協(xié)會長城分會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行走秦長城活動的重要參與者董耀會認為,長城之所以偉大,一是其為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二是其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和追求和平的文化血脈。
董耀會在“行走秦長城”活動啟動現(xiàn)場 記者 張偉攝影
在董耀會眼中,今天長城的價值和意義,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歷史上的農(nóng)牧沖突和構建農(nóng)牧秩序的意義。長城內(nèi)外是游牧與農(nóng)耕的交錯地帶,長城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鏈接點。從嚴格意義上說,古代的草原絲綢之路,一直在發(fā)揮著東西方陸路的聯(lián)系作用。
長城是中華文明的象征,見證了中華民族從多元到一體,伴隨了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長城內(nèi)外廣大地區(qū),更是中國古代各民族碰撞與融合的舞臺。董耀會在《傳奇中國:長城》一書中指出,這就是古代持續(xù)兩千多年不斷修建長城的基礎。戰(zhàn)國時期秦、趙、燕三個諸侯國修建了防御匈奴等游牧勢力的長城,開始了農(nóng)耕對游牧的防御。秦漢時期創(chuàng)造了較為發(fā)達的農(nóng)耕文明,與此同時,游牧民族也向草原文明邁進。而同期產(chǎn)生并發(fā)展起來的萬里長城,作用主要是在農(nóng)耕向北擴展之后,規(guī)范、協(xié)調農(nóng)耕和游牧兩種生產(chǎn)、生活方式所帶來的矛盾和沖突。
董耀會認為,長城是中國古代為平衡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利益、緩解彼此之間的各種矛盾而構筑。經(jīng)過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沿長城一線始終是長城內(nèi)外民族多元與文化多元碰撞與融合的區(qū)域。長城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的紐帶線,隨著時代的進步與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守望長城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意志。
兩千多年的斗轉星移,長城在文明傳承歷程中的作用不但沒有消退,反而愈加重要了。長城作為中國的國家符號,長城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已經(jīng)越來越呈現(xiàn)其瑰麗的一面。
董耀會說,我們今天強調“文明互鑒”,長城既是文明互鑒的象征,也是文明互鑒的結果。我們今天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互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在古代,長城是維護和平的紐帶,是增進長城內(nèi)外各民族交流的橋梁;在今天,長城文化依然是推動人類社會和平發(fā)展的標志。長城所代表的和平共存的文化,為人類的和平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完)
北疆新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wǎng)站(客戶端),內(nèi)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wǎng)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wǎng)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wǎng)后30日內(nèi)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wǎng)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