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在中國廣袤環(huán)海疆域上繁衍生息的人們,以海洋為田野,以舟船為耒耜,在中國文化的宏偉史詩中譜寫下“大陸性”與“海洋性”交融并生的壯麗篇章。
要通過海洋文明維度探尋“何以中國”的答案,我們不妨來到位于福建中部沿海、2021年憑借“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的泉州。
1月28日晚,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指導,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相關司局、福建省委網信辦、福建省文物局以及人民網等部門聯(lián)合主辦的“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在泉州舉行,30余位嘉賓齊聚一堂,講述以中國人為主角的古今海洋故事,探尋“何以中國”的密碼。
重現(xiàn)“福船”
復憶華夏海洋基因
南宋時期,一艘滿載貨物的中國商船從泉州港出發(fā),卻意外沉沒在南海海底。1987年夏天,它首次被發(fā)現(xiàn),人們叫它“南海一號”。孫鍵是“南海一號”保護發(fā)掘項目領隊。
在“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現(xiàn)場,作為講述嘉賓之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鍵說:“八百年前的宋代,開啟了中國人的大航海時代。適宜遠洋航行的福船定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東南沿海發(fā)達的經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梢哉f,海上絲綢之路在宋代已進入一個鼎盛時期。”
2007年,這顆實證“海上絲綢之路”的“時間膠囊”被整體打撈出水,宣告世界首創(chuàng)的古沉船整體打撈工程獲得成功。
孫鍵認為,“南海一號”是幸運的,它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飛速發(fā)展的歷程,水下考古工作者們有責任將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回饋社會,讓沉睡在水底的文物活起來,讓這段波瀾壯闊的“向?!睔v史更加可感可知。
“南海一號”是一艘“福船”。“福船”是對福建沿海所造遠洋木帆船的統(tǒng)稱,經過宋元至明前葉的逐步發(fā)展,成為我國古代航行于“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帆船。而水密隔艙是建造福船的關鍵技術。
活動當晚,聚光燈下,水密隔艙非遺傳承人林配宗手托“福船”模型,將水密隔艙的技術原理娓娓道來?!八芨襞摼褪前汛撚?1到13格橫板隔開,形成若干彼此獨立的區(qū)域。這項技術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即便船體破損了一兩處,也能及時堵掉出水口,船照樣可以平穩(wěn)航行,提高了遠航的安全性?!?/p>
林配宗介紹,“唐宋時期,水密隔艙技術被廣泛運用于船舶建造。明代,這項技術隨著鄭和船隊七次遠航傳入了海外各國。這個核心技術至今仍在世界造船和航運業(yè)中廣泛運用。”
令人欣慰的是,2014年,瀕臨失傳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承載著華人華僑連接世界遠大夢想的“福船”,未來將被更多人了解并引以為傲。
賡續(xù)精神
把握歷史主動,逐浪前行
愛拼敢贏的泉州人不僅擅長造船,也擅長造橋、造塔,為古代泉州聯(lián)通世界打下基礎,也激勵后世在航海領域開拓奮進。
2023年11月4日,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標志著中國船舶工業(yè)摘取了世界造船業(yè)“皇冠上的最后一顆明珠”。
“古有福船,今有郵輪,變的是時代和技術,不變的是中國人銳意創(chuàng)造、逐浪前行的精神品質?!被顒又?,“愛達·魔都號”總設計師陳剛分享了他對中國古今“造船精神”一脈相承的感悟。
陳剛表示,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已經連續(xù)14年世界第一,中國船舶工業(yè)實現(xiàn)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由“技術引進”到“中國制造”再到“中國創(chuàng)造”。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促海洋繁榮的大國擔當,也是中華民族延續(xù)海洋基因、開辟新時代歷史主動的重要舉措。
2018年通車的中馬友誼大橋是中國和馬爾代夫共建“一帶一路”的超級工程,也是馬爾代夫的第一座跨海大橋,將從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到機場島的交通用時縮短為駕車5分鐘。
“馬爾代夫群島都是珊瑚礁,在這種‘酥脆’的地基上建橋,全球沒有先例。加上馬爾代夫長年高溫、高濕、高鹽,最嚴酷腐蝕環(huán)境,難度可想而知?!敝旭R友誼大橋總設計師劉波說,“我們解決了兩個世界級難題,印度洋長周期波和珊瑚礁灰?guī)r地質,還給混凝土、鋼筋表面‘穿上’了中國制造的硅烷、環(huán)氧‘防護衣’,確保大橋經得起考驗?!?/p>
“前不久,馬爾代夫總統(tǒng)穆伊茲來中國訪問。他就是當時大橋的馬方管理者代表,他說,大橋已成為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眲⒉ū硎荆旭R友誼大橋是溝通之橋、連心之橋。
憶昔撫今
“愛拼敢贏”動人故事仍在繼續(xù)
向海泉州。海洋文明,從泉州走向世界,讓世界看到泉州。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6項世界遺產。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項目的遺產整體由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lián)環(huán)境構成,完整呈現(xiàn)了10—14世紀在中國成功實踐的海外貿易體系,見證了多元共榮的海洋商業(yè)傳統(tǒng)。
“22個遺產點整合了生產、運輸和銷售的空間結構,以及關鍵的制度、社會和文化因素。正是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泉州的崛起,成為10-14世紀東亞和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海上樞紐?!被顒蝇F(xiàn)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說。
陶瓷和茶葉是古代泉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出口的主要貨物。海外貿易帶來的豐厚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泉州本地制瓷和產茶工藝的發(fā)展。
在本次活動的第二篇章“刺桐萬國商”中,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許瑞峰現(xiàn)場制作名為“龍年送福”的泥塑,鐵觀音制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魏月德細致展示了鐵觀音正宗的制作和沖泡技藝。泉州人對于“老祖宗老手藝”的堅守與傳承,就在大師們的全神貫注中得以詮釋。
這一門門好手藝,產出一批批好物,就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走出去”,美名天下。
而泉州的“瑰寶”,不僅走向世界,更有留在本土。
在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市文物局局長呂秀家看來,泉州遺產從來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老百姓就生活在遺產里。游客到泉州,能真切地體驗到“見人見物見生活,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泉州“世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笆肋z之城”的桂冠為泉州文旅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為原住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泉州申遺成功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泉州本地人對文化的熱愛,泉州世遺已有百名觀察員、千名志愿者、萬名守護人。泉州文物‘活起來’了,泉州旅游火熱‘出圈’,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不斷增長?!眳涡慵艺f。
南音裊裊,晉水湯湯。從宋元梯航萬國到明清下南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晉江經驗”,泉州以從未斷過講述“愛拼敢贏”的動人故事證明:海洋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質,其基因已融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
“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如約而至、伴美而來,是推進“第二個結合”的重要舉措,不僅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提供豐富的歷史積淀和經驗智慧,還將為我們理解“何以中國”提供更加立體的答案。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